今年,按照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要求,中心通过建立“马上办,全时办,网上办”的服务体系,着力打造“审批流程最少、领证时间最短,群众满意度最高的“三个最”服务模式,全力推进新都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,具体情况如下:
一、基本情况
新都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成立于2016年11月15日,3年多来,中心秉承“廉洁高效、便民利民”的工作原则,积极落实“放管服”改革要求,不断探索创新,从优化登记程序、深化便民举措、化解遗留问题等方面着手,推动我市不动产登记工作有序开展。
2020年以来,不动产登记中心受理登记业务32839件,完成登簿32758件,发放不动产权证33512本(证书15758本、证明17754本),办理非公证继承业务618件,提供绿色通道服务138人次,开展上门服务30人次。
二、工作举措
(一)优化流程,精准管理审批时间
一是试点工作按“天”推进。在四川省、成都市率先实施新建商品房“交房交证”改革试点,制定《新都区推进新建商品房“交房交证”改革试点工作方案》,调整建设项目竣工验收、交房、缴税、办证等时序,优化缩减审批流程,预计试点项目办证时限提前365天以上,购房者即可领取不动产权证书。
二是业务办理按“时”管理。制定“方便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行动计划”、“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实施方案”,将中心164项不动产登记业务纳入计“时”管理,实现二手房交易、企业间存量非住宅交易、招拍挂“标准地”首次登记等业务3小时内办结,抵押、变更等业务24小时内办结,房屋首次登记48小时内办结,注销、查封、异议等业务即时办结,全市95%以上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24小时内办结,业务办结率、承诺时限在四川省、成都市领先。
(二)做好“减”法,全力提升服务效能
一是“一个系统”减少部门审批环节。将存量房交易涉及的网签合同、交易审查、税费核缴、不动产登记等环节集中在一个系统办理,实现住建、税务、登记等部门并联审批。
二是“一窗受理”减少群众跑路窗口。企业群众从分别到住建、税务、登记等部门窗口排队申请,现仅需到不动产登记窗口“一窗”申请,告别“多头跑、来回跑、多次跑”。业务受理缩短60分钟以上,业务受理至领证总时间在180分钟以内。
三是“一份资料”减少群众办事成本。原需向住建、税务、登记等部门分别提交的申请书、身份证、户口簿、买卖合同、不动产权证等资料,现仅需提交一套,减少资料要件约5至10份,同时,不再需要提供身份证、户口簿等复印件。
(三)做好“加”法,丰富主动服务渠道。
一是完善“互联网+不动产登记”服务。实现不动产登记“零跑路”,办事企业、群众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门户网站,就能完成网上预约预审、进度查询、数据关联、网上查档等10余类不动产业务办理。
二是推动不动产抵押登记+“银行”服务。完善“银政通”不动产登记系统,在已开通抵押注销业务的基础上,开通抵押登记在线办理,推广应用不动产电子证明,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。
三是设立不动产登记+水电气并联服务窗口。在不动产登记大厅设立水电气服务窗口,推行水电气与不动产登记联动办理,实行“一窗受理、一网通办、并联审批”,构建多维度不动产登记办事大厅。
四是增加设立企业专窗。设立企业之间存量房转移登记综合窗口,将工厂、仓库类房屋交易登记,集中到一个窗口办理。该窗口业务由专人对接,优先受理,企业只需排一个号,交一次资料,当日即可领取不动产产权证。
(四)改进服务方式,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
一是建设标准化服务窗口。以服务群众为宗旨,建立不动产登记标准化服务流程。开展礼仪技巧培训,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;开展业务技能培训,建立标准化业务体系;开展第三方测评回访,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;优化不动产登记大厅布局,更新硬件设备,建立标准化服务场景。
二是实现不动产登记服务“全时自助办理”。在不动产登记大厅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,开通自助、领证、查询等各项业务,提供自助查询档案信息、自助打印不动产登记证明,全面实现不动产登记“24小时不打烊”服务。
三是助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。开通抵押注销、个人住房信息查询等10余项业务网上办理模式,推行不动产登记业务网上办理,同时,合理调整现场办理时限,对大厅人员进行限时分流,实现疫情期间不动产业务“正常办”。推行“网上办、预约办”,企业群众通过电话或新都区不动产登记”微信公众号预约申请,由大厅工作人员统筹协调,通知申请人在指定时间到指定窗口办理登记业务,实现疫情期间不动产业务“有序办理”。针对需领取不动产证书、证明的业务,主动为办事群众提供EMS免费邮寄证书服务,实现疫情期间不动产业务“一次办”。
下一步,中心将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,以创新机制、再造流程、优化服务为抓手,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,凝心聚力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,切实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